心灵捕手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那么在我看来,《心灵捕手》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我接纳的故事。主人公威尔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千疮百孔”的童年经历:他是一名孤儿,自幼辗转于多个领养家庭,遭受家庭暴力的伤害。在法庭上,他被列出多个故意伤害和偷窃罪,尽管他能够以自我辩护来驳回这些控诉,但也可见他的成长过程是矛盾且混乱的——他始终不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和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在他与斯凯拉的交往过程中被暴露得更加彻底:他不愿面对自己孤儿的身份与被领养的经历,因此撒谎说自己有12个哥哥;他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建立并维护一段亲密关系,所以为了避免关系的破裂,他采取的方式是“在别人离开自己之前离开别人”。
这样的处境下,他的社会关系或许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因为他缺乏面对真实自我的能力而选择不断地隐藏真实的自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到了别人的接纳或认可,他也几乎得不到认同感,因为他会认为得到认可的是那个“被伪造出来的自己”,而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同时,因为他坚信一旦暴露了真正的自己,别人就会立刻离他而去,所以他只会在下一段关系中继续隐藏自己。生活方面也是类似的,他明白自己在数学等学科方面的天赋,偶尔也有展示这些天赋的意愿(比如解答麻省理工教授留在黑板上的问题),但当他真正有机会因这些天赋而得到他人的认可或关注时,他却退缩了,因为得到他人关注这件事本身对他来说是危险的,所以他反复对这些天赋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那些原本欣赏他的人逐渐失去耐性,使得他的天赋难以转化为实质性的成果。
解开这个死循环的关键是一位名为肖恩的心理学家,也是片名“心灵捕手”所指代的人,但毫无疑问,这段关系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单向的开导,而是两者相互的引导和补全。两人的交流主要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从起初威尔带着一如既往的不屑态度,不断试图激怒肖恩来中止谈话,不欢而散,到两人冷静下来后陷入僵持对峙,再到互相袒露童年的经历,直到最后,肖恩凭借他温良的品性,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人信任、尊重、包容的态度,再辅佐一些心理学谈话技巧,彻底帮助威尔接纳了自己的一切。
我可能没法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分析每一次谈话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两人的关系在某一次谈话后发生了什么微妙的改变。但我认为,肖恩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其他心理咨询师做不到的任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威尔桀骜、潇洒的性格与肖恩克制、包容的性格形成了互补。肖恩的克制包容给了威尔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去接纳当下的自己(如第二次谈话中肖恩说“我不能靠任何书籍认识你”),而威尔的桀骜潇洒也唤醒了肖恩掩藏在他沧桑经历之下的冲动与激情,让他能够直面过去,无论是美好还是遗憾(如第四次谈话中肖恩分享他拒绝精彩的棒球比赛而和妻子约会的经历)。假如两人的性格不能如此互补,要么无法碰撞出如此激烈的火花,要么会因为无法互相忍受而提前结束对话,就像其他心理咨询师一样。
或许每个人能从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没有那么极端,但我有时也会对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存在一些抗拒的心理情绪,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恋人。实际上,我开始了解到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自己原生家庭和成长过程的一些负面影响,这些早期留下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被延续到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中。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威尔是幸运的,但他能重获新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幸运而已。他虽然因童年和成长过程,在亲密关系方面存在一些心理创伤与障碍,但他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他也愿意努力展示自己的天赋,也会义气地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些努力使得他从未陷入彻底的孤独和孤立中,有真心为他着想的朋友,欣赏他的异性、遇到了希望改变他的教授和心理学家。这些看似普通的社会关系,也成为了他最终能够接纳自己,脱离泥潭的重要的先决条件。我想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十分受用的——即使在亲密关系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也应当在生活中努力维护各种社会关系、努力展示自我、努力关心他人和自己、努力付出,不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同样带给我反思的角色是作为“心灵捕手”的肖恩。肖恩的故事告诉我,改善亲密关系方式不一定只能等待他人来帮助自己打开心扉,在开导他人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的重认识。这种开导并不是单纯的付出、迁就和自我感动,而是基于一种对他人内心的洞察力,一种尊容和包容的态度,和一种由强大内心和丰富阅历所带来的沉稳感。用这种沉稳感去影响他人,帮助别人接纳自我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寄托。我也希望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不是被动的等待他人改善关系,而是主动洞悉对方的想法,用坦诚的方式化解矛盾冲突,提高亲密关系的质量。